![]() |
张彦仲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博导 | |
1962年西北大学毕业。1984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1986年起历任北航兼职教授,航空部、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航空二集团总经理。现任中国工程院机械运载学部主任。 60、70年代研究机械振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80年代研究信息系统,获威-格-瓦电气工程奖。90年代研究系统工程:筹建航空奖学金和航空科学基金;组织建成廿个航空重点实验室;主持若干飞机、导弹及雷达立项及系统工程研制工作,获部级奖9项。发表著书9部11册,英汉词典1部,论文100多篇。 |
![]() |
张军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博导 | |
前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国家空管新飞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中国航空学会航电和空管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总体技术专家组专家、国家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高效运输服务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及召集人。长期从事航空交通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在民航航路网运行监控、星基航路运行监视等方面做了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国民航首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首套星基航路运行监视装备,研究成果获得广泛应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空管科研计划、民航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等20余项;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各1项。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排名1)。领导的空管新飞行系统技术研发团队先后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
![]() |
苏东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
苏东林,1960年生,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硕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博士生导师,北航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所长,“智能系统与装备电磁环境效应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电磁兼容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大装备研制以及人才培养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30多项重大装备电磁兼容工程任务,相关成果已在20多种装备规模化应用,研制的装备已列装有关部队。 |
![]() |
杨德森中国工程院院士 | |
杨德森教授长期从事水声工程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防急需的矢量声呐、潜艇声隐身技术,尤其是潜艇振动噪声测量、噪声源识别等方面均做出重要贡献。曾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我国声学界最高学术成就奖“马大猷声学奖”。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论著130余篇,共有国家受理专利36项,获得授权专利1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4人。他所带领的团队获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称号,他所引导的学生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他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国家和省部级多项荣誉称号。 |
![]() |
樊邦奎中国工程院院士 | |
樊邦奎,中国工程院院士,无人机侦察技术专家。安徽省滁州市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某研究所所长,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领域专家。 我国无人机侦察技术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先后主持多型无人机侦察装备的研制,研究的成果参加国庆60周年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出版《无人机侦察目标定位技术》等五部专著。 樊邦奎院士长期从事面向工程应用的无人机系统设计研究。团队现已发展出无人机微型化、集群化、智能化三大核心方向。 |
![]() |
张晓林 教授 博导 |
教育部授予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00名获奖者之一 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 国防科工委511专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