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小倩 | 副教授/博导 | |||
孙小倩,于2005年和2008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08年-2012年在德国宇航院空中交通系统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2014年继续在德国宇航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航空交通网络,多准则决策在飞行器设计和评估中的应用。共计发表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ransportmetrica B, Journal of Aircraft, AIAA-ATIO, ICAS, CEAS, IEEE CDC等论文20余篇 |
![]() |
朱衍波 | 男 | 博导 | ||
朱衍波,博士生导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992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学位,1995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2009年获澳门梅高梅注册送25-美高美线上国际官网博士。1996年至今历任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企业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兼任国家空管新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在航空通信导航与监视、空中交通管理、航空企业应用与服务等方面,主持了50余项国家级和民航科研与工程项目,发表SCI、EI等论文6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百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多项。 |
![]() |
刘锋 | 男 | 教授 | 副系主任 | |
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网络通信理论与技术、空天信息传输和复杂网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等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课题等项目多项。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2008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3)。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 |
![]() |
杜文博 | 男 | 教授/博导 | ||
杜文博,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空管新飞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协首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委员。2005年、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别获工学学士、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网络大数据分析与优化、智能计算、无人智能系统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8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在TRE、AMC、EPL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国内同行的SCI引用12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2017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2)、2016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2)、2015年度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2)。 |
![]() |
张军 | 男 | 教授 | 国家空管新飞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 |
张军,男,1965年7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前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党委书记,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国家空管新飞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航空交通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在民航航路网运行监控、星基航路运行监视等方面做了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国民航首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首套星基航路运行监视装备,研究成果获得广泛应用。 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空管科研计划、民航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等20余项;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各1项,还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技术创新奖以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1);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排名1)。领导的空管新飞行系统技术研发团队先后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张军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担任中国航空学会航电和空管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总体技术专家组专家,国家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高效运输服务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召集人。 |
![]() |
张学军 | 男 | 教授 博导 | 院长助理 | |
2000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数据通信、航空监视和空中交通管理。主持或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10余项;培养硕士生20余名;发表论文30余篇,合著国防科工委、北京市精品教材1本;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排名第4;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
![]() |
Sebastian Wandelt | 教授/博导 | |||
Sebastian于2006年至2011年在德国汉堡工业大学攻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优秀-magna cum laude),师从信息系统与大数据科学德国著名学者Ralf Moller教授以及来自英国牛津大学万维网科学创始人之一Ian Horrocks 教授,随后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Ulf Leser教授进行了近5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3月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空管新飞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任职“卓越百人计划”教授。 重点围绕航空交通网络与数据处理交叉研究方向开展研究,相关工作共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近五年来,在IEEE T INTELL TRANSP, IEEE ACM T COMPUT BI, TRANSPORT RES E-LOG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10篇为第一编辑。国际会议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编辑在PVLDB(中国计算机学会认定的A类国际会议)发表顶级国际会议论文2篇,并获得4次最佳论文奖。同时担任着多个国际期刊/会议的审稿人,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等,也曾担任德国研究基金会和新加坡科学研究技术局基金评审专家。 |
![]() |
王钢 | 男 | 副教授 | 无 | |
研究方向包括移动Ad 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论和编码论、信息安全等。分别于2002和2003两次赴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及面上项目4项,200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 2篇,EI 4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
![]() |
刘凯 | 男 | 教授 | 教授 | |
分别于1994年、1997年和2001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3月至2001年2月在日本静冈大学工学部作访问研究,2002年1月至2004年2月在美国伊利诺斯理工学院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做博士后,2004年3月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天空地一体化网络、无线个人通信、移动Ad Hoc网络、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协作通信网络、认知无线电网络和物联网。近几年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6篇SCI索引、40多篇EI索引、20多篇ISTP索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科技创新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863计划等项目多项。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
![]() |
肖振宇 | 男 | 副教授 | 无 | |
肖振宇,博士,2006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学士学位,2011年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3年在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工作,2012年至2013年在美国Delaware大学进行访学,2015年至2016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访学,2013年9月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主持承担国家自科面上基金、青年基金等研究课题;支撑HUAWEI等知名企业合作项目;参与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具有丰富的引导学生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