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于海明 | 男 | 副教授(卓越百人) | ||
2006年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本科 2011年 瑞士洛桑理工大学 EPFL 博士 2011年-2014年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TUM 博士后 2014年至今 北航卓越百人副教授 |
![]() |
阮存军 | 男 | 教授 | ||
1974年8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在清华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在清华大学同时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1-2002年在德国Muenster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 2003年至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工作。 2014年至今,在澳门梅高梅注册送25-美高美线上国际官网工作。 长期从事新型毫米波和太赫兹电子器件及其应用电子系统的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工作,研究方向涵盖集成微波电子学、集成微纳真空电子学、纳米电子学、大功率毫米波和太赫兹放大器、电子注测量与分析等方面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完成科研项目共18项,总经费2100余万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3项,国家863项目4项,预研项目1项,基础科研项目1项,基本科研项目1项,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1项,中科院重点实验室自立项目3项,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1项,中科院电子所前沿领域创新项目2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相关论文1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含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App著作权1项。 |
![]() |
聂天晓 | 男 | 副教授,博导 | ||
自2011年起,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子工程系,器件研究室(Device Research Lab)跟随IEEE Fellow,台湾中研院院士,Raytheon讲座教授王康隆(Kang L. Wang)进行自旋晶体管器件,铁磁半导体分子束外延制备研究,并责锗硅自旋电子团队。到目前为止,以第一编辑和合编辑发表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影响因子SCI论文34篇,google scholar统计他引961次,H因子15。以第一编辑撰写3本英文专著中各一章节,以及授权2项国家专利。受邀请作为Journal of Nanomaterials(IF 1.758)的客座编辑,担任Scientific Report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Nanotechnology, Journal of Physics Chemistry C,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等十余种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的审稿人。作为科研骨干成功申请两项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同时负责由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与IBM、Intel和德州仪器(TI)等共同资助的Western Institute of Nanoelectronics (WIN)中心新型自旋场效应晶体管项目,并参与了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资助项目。并与来自UCSB, UC Berkeley和Stanford等高校的团队,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建立广泛地合作。2017年初入职澳门梅高梅注册送25-美高美线上国际官网,加盟自旋电子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目前针对超低功耗非易失性MeRAM,以及基于磁电效应的新型二维自旋晶体管展开研究。目前国际上众多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正在开展基于磁电效应的研究,这是实现超低功耗自旋电子器件,并有望超越CMOS器件最理想的手段,其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应急管理项目,参与“核高基”重大专项等。 |
![]() |
雷娜 | 女 | 副教授 | ||
雷娜博士,2008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13年1月在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基础电子研究所做博士后,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员。2013年12月入选北航“卓越百人计划”,并于2014年6月正式加入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 |
吴晓君 | 女 | 副教授 | ||
201706至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博导 201408-201704 德国同步辐射中心(DESY) 洪堡学者博士后 201308-201407 德国汉堡大学 博士后 201009-201307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博士 200509-200807 中山大学 硕士 200109-200507 中山大学 学士 长期从事太赫兹辐射的产生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物理的研究,在强场太赫兹辐射的产生及其在电子加速和小型化X射线源,以及太赫兹光谱在生物传感应用上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Optica(影响因子7.727)、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Applied Physics Letter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影响因子7.78)、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共发表SCI论文21篇,第一编辑SCI论文12篇,论文被引频次>250次。在本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如IRMMW-THz、CLEO、ASSL等,以第一编辑身份做口头报告6次,曾获得美国光学学会国际学生交流会口头报告第一名;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已参与4项重要研究课题,其中欧盟科学研究委员会(ERC)资助的“阿秒X射线科学前沿:成像和光谱”经费超过1亿人民币(1400万欧元)。 |
|